2022年06月
东宝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回顾 1
(一)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产业初见成效 1
(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4
(三)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凸显 6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 8
(一)发展机遇 8
(二)面临的挑战 9
(三)存在的问题 10
三、“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思路 12
(三)发展目标 14
四、“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16
(一)强化公益文化事业建设 16
(二)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1
(三)优化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25
(四)加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29
(五)强化公益体育事业建设 37
(六)加快特色体育产业发展 39
(七)推动智慧文旅体建设 41
(八)引导产业深度融合 42
(九)健全市场治理体系 45
五、“十四五”时期的保障措施 45
(一)加强组织领导 45
(二)产业政策保障 46
(三)智力支撑保障 47
(四)财政金融保障 47
(五)其他保障措施 48
附件:荆门市东宝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项目库 5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政策的实施,东宝区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期。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回顾
(一)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产业初见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已形成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含非遗展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文体广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文体广场等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截至2020年底,新建的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东宝剧院已投入使用,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和乡镇文体广场、12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已建成农家(社区)书屋139个。全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配套建设有办公室、图书(电子)阅览室、书画展厅、多功能活动厅、文化科技培训室、综合文体广场、影剧院等设施。群众文化队伍逐步壮大,全区已培育基层文艺骨干20000余名,发展文化志愿者5000余名。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区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200余场、系列讲座10余场、公益展览2-3场,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70场次,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组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每年深入基层巡回演出,举办了庆祝建国70周年、文明城市创建、圣境花谷月季(玫瑰)文化旅游节、圣境花谷国庆嘉年华暨卡通动漫节等大型文艺主题活动和油菜花旅游节、蜜蜂文化节、社区文化节、“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等届次性系列文化活动,让东宝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姿。
文艺创作精彩纷呈。“十三五”期间,结合东宝历史文化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共创作了歌曲、舞蹈、戏曲、小品、情景剧等各类文艺作品100余项。创作了《东宝山下是我家》《有风吹来》《东宝》《圣境飞翔》《同怀一个梦》等一批具有东宝特色的歌曲,歌曲《东宝》获2020年度荆门市“五个一工程”奖;创编了反映精准扶贫成效的梁山调小戏《挖穷根》,获全省首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一等奖;改编的折子戏《三婿拜寿》参加了第三届湖北地方艺术节展演;改编的剧目《光王私访》《放风筝》赴意大利、法国进行了专场演出,让东宝梁山调首次走出国门。此外,石桥驿镇因传统戏剧《梁山调》入选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经文物普查核定,东宝境内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71处(古遗址60处、古墓葬105处、古建筑60处、石窟寺及石刻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35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探索建立了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组织网络,建立了常态化的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机制;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书,落实了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实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山遗址的安防技防工程建设,对龙王山遗址实行了全天候不间断监控,确保了重点文物安全。此外,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和重大文体活动,通过展板、流动宣传车、宣传单、工作人员宣讲等方式,向基层群众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十三五”期间,公布了东宝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完成了省级非遗项目《东宝坐丧鼓》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资料的全面采集和整理,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资料数据库内容更加完善;新建了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外展示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成果;每年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进行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展了梁山调、皮影戏、坐丧鼓、八角雪枣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行传承教学和展示展演活动,使非遗得到有序传承。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省级非遗名录5项、市级非遗名录19项、区级非遗名录40项,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名、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名。组织指导了东宝梁山调、沮漳皮影、八角雪枣制作技艺、仙居唢呐、采莲船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传承培训及展演活动10余场次;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区各地福利院、光荣院等地义演40余场次。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培育,全区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厚东印刷、金泉彩印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业,以群艺数码、灿烂阳光为龙头的广告设计业,以奥游科技、云创智谷为龙头的文创产业。其中,厚东文化创意产业园、云创智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被评为荆门市第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至2020年底,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标识单位数1289家,个体户已编代码1646家,共计2935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家。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户户通”工程建设并建成投入使用,让全区农村均能收听收看到58套电视节目和44套广播节目;实施了智能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并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了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成了石桥驿电视转播台、仙居乡电视转播台、栗溪镇电视转播台共三座无线数字覆盖系统台站。至2020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全区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
(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旅游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其中201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4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47亿元。全区已有AAA级景区1家,星级酒店4家,旅游厕所45座,A级旅行社数量4家。
旅游投资进度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区旅游景点投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圣境山景区、圣境花谷、北山红色旅游景区、钱河湿地公园、荆门市蜜蜂博物馆等一批景区(点)相继建成或启动建设。其中,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圣境花谷建成开放,东宝区政府与荆门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已完成紫薇古道、竹韵湾(回迁区)、滑翔基地主体工程建设。
旅游设施逐步完善。随着旅游景区(点)的加快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建设了圣境花谷、龙泉公园2个游客中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5座,其中AAA级旅游厕所2座、AA级旅游厕所1座、A级旅游厕所2座,旅游厕所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进一步完善了已建成景区的交通标示牌和停车场等基本设施。此外,随着城北快车道、荆襄古道、207国道、S311省道、仙栗旅游公路改扩建和“四好农村路”的相继建成,四大景区环线交通基本形成,圣境山生态宜居区和北山景区内的道路得到进一步改善。
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十三五”期间,全区加强了旅游市场和旅游安全监管整治,以“五一”黄金周和“十一”小长假为重点,妥善处理各类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做到了旅游安全零事故。对全区旅行社(门市部)进行了全面清理,针对“不合理低价游”、“零负团费”等违规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强化了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乡村休闲游农庄等场所的业务、安全、服务等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宣传效果明显。“十三五”以来,旅游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效果逐渐显现。依托省市旅游营销平台,推介全区旅游产品;组织旅行社、景区、酒店、旅游名村等参加国内各类旅游博览会;在重点客源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充分利用圣镜山官网等网络宣传平台,强化网络营销;结合节庆加大旅游宣传,隆重举办油菜花旅游节、蜜蜂文化节、滑翔伞比赛等各类特色的文旅活动;通过中央、省、市各类新闻媒体及“学习强国”等各类学习平台,对圣境山进行了专题宣传;邀请区内外知名人士来东宝进行采风和文学艺术创作,创作了《有风吹来》《东宝》《圣境飞翔》《同怀一个梦》等宣传歌曲,并结合区内资源特色,制作了宣传视频。
(三)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凸显
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已建设各类体育场地1391个,其中室外运动场地1170个,室内运动场地22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8 平方米。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室内羽毛球馆和室外文体广场,6个乡镇和125个行政村实现文体工程全覆盖,整体建设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16个,乡镇和社区实现健身器材全覆盖,维修更新各类健身器材2000余件。全区中心城区29个社区均已建成“15分钟健身圈”。
全民健身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和完善了以文体部门为主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相配合,协会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网络,加强了对老年体育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太极拳(健身气功)协会、游泳协会、妇女健身联盟等体育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带动健身人群和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太极拳协会还编辑出版了《108式养生太极拳标准教程》优秀体育教材。此外,培训注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62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名、一级127名、二级382名、三级1047名),达到了一村(社区)有5-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十三五”期末,全区经常性锻炼人口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在90%以上。
特色体育运动日益凸现。东宝文体中心羽毛球馆、游泳馆专业设施设备配置先进,成为全省竞赛场地新标杆;利用圣境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建成的圣境山滑翔基地,被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命名为“航空飞行营地”,该基地成为荆门城市形象新地标。依托羽毛球馆的训练场地,以竹园小学为基地,建立了荆门市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心,为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充分发挥东宝羽毛球馆和圣境山滑翔基地的优势,分别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羽毛球积分赛、“楚天羽王”羽毛球系列赛(湖北省城市俱乐部赛总决赛)和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省滑翔伞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形成赛事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体育消费快速增长、体育特色日益鲜明的新格局,“羽毛球之乡”和“中国滑翔胜地”两大特色体育运动品牌逐步形成。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
(一)发展机遇
目前,文化、旅游和体育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正发生显著变化,将直接影响“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业的发展趋势、阶段特征和重点任务。
1.国家战略支持,政策红利加快释放
“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战略、生态文明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及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叠加带来的红利将加快释放,文化、旅游和体育行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创新将成为质量效益提升的驱动力。
2.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持续升级
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需求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休闲时间增多、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和消费需求的日趋多元化,东宝区未来的文化、旅游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将步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体育消费也将从“随意性”转向“专业性”,会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装备配置和竞技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3.科技革命影响加剧,交通格局巨大变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将催生出一大批全新的智慧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体验项目、服务方式,“互联网+”“数字+”“AI+”等新业态将为规模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未来交通格局的变化(建设中的荆门境内三条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荆(州)荆(门)铁路、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必将彻底改变荆门交通劣势并成为区域交通重要中心,助力荆门形成 3 小时1000公里的高铁旅游圈,这将显著扩大潜在客源市场,促进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公共文化领域需要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全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如何均衡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是“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新问题。
2.文旅体产业需要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游客的消费需求正在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升级,需要有更多的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高品质体验旅游产品。东宝区已有一定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基础,但产业融合不够,产品品质一般。如何准确把握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结合点,促进文旅体产业的高质量深度融合,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做大做强东宝品牌,是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事业发展不充分,文化产业质量不高
区、乡镇(街道)及村(社区)级的部分公共文化设施总体利用率还不高,存在设施闲置现象、设施维护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全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亟待加强,大部分非遗项目开发利用不够,现有展示馆仍以传统展示为主;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较缓慢,云创智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厚东文化产业园尚处于建设阶段,入驻企业不多,种类不全,规模不大,尚未形成文化创意研发、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贸易物流、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文化产业链,缺乏产业联动和带动效应。
2.旅游景点开发滞后,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全区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没有形成丰富的休闲旅游产品,缺乏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现有的乡村旅游点仅能提供简单的观赏、农家餐、采摘等服务,存在低水平重复和粗放经营现象。等级景区建设滞后,配套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景点交通不便捷,缺乏通往AAA级景区、美丽乡村的旅游班车;智慧旅游建设滞后,全区尚无智慧旅游区级综合服务平台,各景区缺乏智能监控、电子地图、电子导游、智能导购、手机客户端等。
3.全民健身服务功能不完善,体育产业整体偏弱
全区虽已建成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但缺少相应的设施维护人员,专业体育运动指导人员相对不足,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功能不完善,未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民健身智慧化程度不够。全区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小,结构单一,缺乏领军企业,其中滑翔产业尚在培育之中,未形成产业链。
4.多业融合发展不够,综合效益不明显
全区旅游和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文旅融合方面,缺乏深度融合,文旅产品及业态较单一,地域特色文化在旅游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少优质文化娱乐项目和夜间旅游产品;农旅融合方面,乡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体验方式较单一,农旅商品开发不够。体旅融合方面,除圣境山滑翔外,其他景点体旅融合产品少。
三、“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通过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的思路创新、重点任务创新、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创新,形成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思路
1.建设主题鲜明的“文化新区”
按照荆门市建设全省文化产业新兴增长极定位,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东宝区建设成为主题鲜明的“文化新区”。
以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按照培育文化产业新兴增长极的目标,创新文化产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厚东文化产业园、奥游文化科技产业园、云创智谷产业街区,强化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改革创新,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文创商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消费,打造文创消费聚集区;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渗透、融合与提升作用,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教育、商务、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文化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将东宝区打造成为主题鲜明的“文化新区”。
2.建设服务优质的“旅游特区”
按照荆门市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重要支撑的目标,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优化全区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将东宝区建设成为服务优质的“旅游特区”。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圣境山滑翔运动旅游为特色,加快环圣境山乡村度假带、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沿线乡村以及其他景点的建设进度,优化全区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建成以圣境山滑翔运动和环城乡村度假为特色的全域化旅游发展格局。
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开展全资源整合,重点整合文化资源、山水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景区(点)资源;二是开展全产业融合,重点做好文化、旅游、体育等全区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开展全要素提升,重点提升龙泉公园、圣境山滑翔基地、圣境花谷、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青林寨等景区(点)的品质,完善全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全区住宿、餐饮、娱乐活动及旅游服务品质,推出滑翔伞飞行表演赛、梁山调戏曲表演、精品文创演艺、特色旅游商品、主题民宿、特色酒店、网红露营地等内容,推动全时化精品演艺、民俗体验、夜游、节庆活动等进景区、乡村、社区、街区,丰富旅游活动,优化主题游线,美化旅游环境。四是开展全域化营销,依托圣境山滑翔,树立东宝区旅游形象,开展线上线下营销,从而实现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3.建设特色突出的“体育强区”
按照国家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建设标准,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突出滑翔运动和羽毛球运动特色,拓展全域化运动休闲产业,将东宝区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的“体育强区”。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突出羽毛球运动特色,以把东宝打造成“羽毛球之乡”为目标,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和健身设施智慧化改造,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服务品质,促进全区公共体育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滑翔运动产业,形成滑翔运动产业链和“滑翔+”的运动休闲产业体系,丰富运动休闲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人才培育,全面提升全区体育发展水平,从而将东宝区建设成以羽毛球运动和滑翔运动两大运动为特色的“体育强区”。
(三)发展目标
1.文化发展目标及指标
到2025年,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提档升级及总分馆图书通借通还,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实现50%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具备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合。
表1 东宝区“十四五”文化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图书馆总馆藏书量(万册)
3.6
33
人均藏书量(册、件/人)
0.11
1.0
区公共图书馆分馆(个)
8
8
区公共文化馆分馆(个)
8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展演活动(次/年)
1
≥2
文化惠民活动(次/年)
200
≥220
年放映公益电影场次(次/年)
—
≥1500
农村智能广播网覆盖率
96%
100%
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
98%
100%
文化产业产值(亿)
39
78
2.旅游发展目标及指标
到2025年,建成以圣境山滑翔运动和城郊乡村度假为特色的全域化旅游发展格局,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设施及服务质量,力争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6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
表2 东宝区“十四五”旅游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2020
2025年
4A景区数量
0
1
3A景区数量
1
2
星级酒店数量
4
5
A级旅行社数量
4
6
旅游厕所
45
95
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487
650
旅游总收入(亿元)
24.47
30
3.体育发展目标及指标
到2025年,区、乡镇、村级体育设施全面达标,全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及维护更加完善,体育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以羽毛球和圣境山滑翔为特色的体育运动及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增长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表3 东宝区“十四五”体育发展指标
主要指标
2020
2025
村文体广场合格率(达到1000㎡的建设标准)
62.6%
100%
国民体质合格率
93.2%
≥95%
优势体育项目(个)
1
2
羽毛球场数(片)
135
180
羽毛球俱乐部(个)
4
10
省级羽毛球训练基地(个)
0
1
全国青少年校园羽毛球试点学校数(所)
0
1
体育健身赛事(场)
22
≥24
体育企业总数
79
100
体育产业产值(亿元)
15
30
四、“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公益文化事业建设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按照《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重点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及服务的提档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继续做好数字资源共享、全民阅读推广等工作。
2.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
不断提高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展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利用水平,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提档升级,提升文化馆(站、中心)的服务能力;加快文化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文化共建共享。制定图书馆、文化馆管理培训和公益课堂计划,定期举办活动,提升图书馆、文化馆服务效能;提高东宝剧院利用率,常态化举办各类惠民文艺演出,积极承办各种演出活动和会务活动。
3.积极引导文艺事业快速发展
以多种艺术形式讲好东宝故事,鼓励以道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等为主题,创作歌曲、戏曲、舞蹈、小品、情景剧、微电影、文学作品等文艺精品;出台文艺精品扶持计划,在文艺创作、生产、展演等方面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大力支持地方戏曲“梁山调”进行文艺精品创作。依托区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级文化活动阵地,面向群众开设音乐、书法、美术、摄影、戏曲、舞蹈等公益培训课程,培育和壮大文艺人才队伍。拓展文艺作品供给渠道,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社区文化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鼓励龙泉公园、圣境山滑翔基地、圣境花谷等经营主体为全区各类民间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提供表演场地,开展文艺驻场演出活动。
4.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对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的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缮;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遗(旧)址(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农村支部—永盛集支部旧址、红第九师政治部旧址、天星寨战场遗址、廖学道烈士墓、华阳革命标语、中共荆钟京县委旧址、军民合作饭店),适度增设文化、文物展示内容,利用革命文物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健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组织网络,强化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山遗址的保护工作,开展龙王山遗址小面积发掘等考古工作,进一步廓清龙王山遗址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推进龙王山遗址保护范围内环境整治和北侧崖体覆土加固工作。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支持常态化举行全区非遗文化展演,完善梁山调传习馆建设,支持东宝梁山调、荆门上清丸等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研修、研习、培训、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深入推进特色非遗项目进校园,结合非遗文化传承活动“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行”,实现赏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带来非遗项目“可观、可学、可游、可玩”的新体验。开展研学旅行和社团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媒体机构开展全区非遗系列宣传,拍摄制作宣传片、纪录片、微电影,促进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与普及。大力推动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做好非遗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宣传推介工作,促进非遗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户户通”工程、智能广播“村村响”工程和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实现全区无线数字全覆盖,确保广播电视和无线数字工程设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以5G、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新应用为手段,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广播电视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促进广播电视开发新业态、提供新服务、激发新动能、引导新供给、拉动新消费,为数字东宝及智慧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使全区广播电视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显著提高。
6.提升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能力
依托湖北艺术节、农民丰收节、文化进万家、文化旅游节等区域性或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东宝文艺精品。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直播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示,积极向游客发布东宝文化活动信息,扩大东宝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提高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效能
依托“云上东宝”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文化组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鼓励社会社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促进惠民服务效能提升。制定中小学课外研学阅读计划,开展“读书积分乐”、“悦读宝贝”等系列活动,培育“小小图书管理员”,持续做好流动图书进基层、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
专栏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1.区级文化设施提升项目。完成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优化内部功能布局,增加图书馆馆藏图书量(不低于29.7万册);完成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和文化馆分馆建设和提档升级工作。
2.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项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配备不少于2名,每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文化专员不少于1名;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化专员。发展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成立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区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不少于常住人口数的2‰。加快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群众文艺骨干培训计划,每年开展文艺队伍骨干培训不少于20小时,培育区级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3.文物保护项目。完善全区文物数据库及数字化工作;编制《东宝区文物保护和利用规划》和《龙王山遗址保护和利用规划》,制作全区文物保护项目电子地图,编辑出版与东宝区文物相关书籍和画册。做好龙王山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项目。做好非遗项目名录的申报、公布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用好非遗专项经费,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宣传等活动;支持完善东宝梁山调传习馆;实施非遗传承工程,组织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拍摄制作东宝非遗宣传片、纪录片、微视频,并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播放和宣传;对市场前景广阔的非遗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扩大品牌效应,实现产业化发展。
5.文艺精品创作及演出扶持项目。重点扶持梁山调文艺精品创作,力争荣获国家级奖项。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与奖励基金。
6.文化节庆活动策划项目。制定东宝区文化节庆活动计划,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重点策划举办梁山调戏剧艺术文化节、全国滑翔伞飞行大赛、“寻味荆北”美食节、东宝“最美乡村”评选等活动。
(二)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加强文化产品生产
创新文化业态。依托东宝文化特色,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在文化园区、街区、景区(点)和乡村,发展文化精品主题酒店、主题乡村民宿、文化主题餐厅、文化主题咖啡馆、文创书店、主题展示馆、文创商店等。
创新文化展示。运用智能声光电、5G网络、VR、AR等科技,对现有文化展馆进行智慧化改造与提升,形成具有东宝文化特色的数字体验馆、影视厅、文创商店、主题餐厅、文创景观小品等。
创新文化活动。支持社会演艺团体依托东宝文化资源,积极创作文化小品、戏剧、舞台剧、舞蹈等,在景区、文化街区进行展示表演;策划举办梁山调戏曲艺术节、圣境山滑翔飞行赛、蜜蜂文化节、圣境花谷月季(玫瑰)文化旅游节、圣境花谷国庆嘉年华暨卡通动漫节、红色旅游节、红叶文化节、油菜花旅游节等活动赛事。通过文化演艺、非遗展演、文化赛事、文化节庆等,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拉动东宝区旅游经济,延长夜间旅游时间,带动文创产品消费。
创新文化旅游。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培育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依托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型景区(点)、园区、街区、乡村旅游点,发展文化旅游。围绕龙王山遗址,建龙王山遗址公园,对遗址核心区进行重点保护,统筹周边村湾发展,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大溪文化,再现长江文明历史,开展考古特色旅游;依托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百子堂、大瓦屋古民居(中共荆钟京县委旧址)、华阳革命标语、军民合作饭店、烈士陵园、廖学道烈士墓等,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培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仙居老街红九师政治部旧址、天星寨革命烈士纪念碑,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街区;围绕城区龙泉公园、民主街、中天街、南熏门、凤鸣门,打造“印象荆楚”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古石桥碑、衙门坎遗址、黄鲍闸、悬空寺遗址、革新袁家老宅、九十九间屋等遗存遗址,转化为文化展示馆、文物商店、文化体验馆、主题餐厅、主题民宿等;借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
创新文化商品。大力开发文创商品,提升文化附加值。重点创作与龙王山遗址、白云楼、东山宝塔等文物及东宝梁山调、沮漳皮影、仙居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和日常需要的文创商品。依托东宝区特色农业,创意设计包装特色食品、精油、礼盒等,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创商品研发、设计、加工、销售,组织策划各类文创研发、设计比赛。
2.强化文化创意设计
挖掘道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工业等的融合,推动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影视影业、文创商品等产业化,培育文创设计企业及文创商品、农产品包装加工生产企业,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集聚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
依托厚东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印刷企业应用数字与网络技术,发展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网络印刷,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文化艺术版权、影视行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VR技术、AR技术等在数字动漫、主题演艺等方面的应用。
加快奥游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依托娱美德公司“传奇”游戏授权,招引省内外游戏产业链上的网络科技企业,形成拥有大量高端技术人员的网络游戏科技产业园。
积极支持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云创智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等发展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家居装饰设计、品牌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
3.引导文化节事活动
引进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会展策划企业,围绕圣境山滑翔、龙王山遗址、东山宝塔、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农村支部—永盛集支部旧址、红九师政治部旧址、天星寨革命烈士纪念碑、梁山调等,举办国际滑翔赛事,开展道源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交流会以及科普教育课堂,打造出品牌赛事、文化节和会展,同时,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会展策划、组织、运营、服务人才。
4.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立足东宝区域文化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信息业、旅游业、广告业、商贸流通业等的融合发展;建立数字文化大数据平台,便于文化产品精准开发及营销推广;积极探索数字文化前沿领域,开拓动画动漫、游戏娱乐、虚拟现实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消费新领域,推动智能制造、智能语音、三维(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丰富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拓展产业内容。
5.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对文化类企业的政策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园区的贷款投放;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工业设计、数字动漫、文化创意等文化类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全区文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给文化市场带来强劲动力。
丰富文化市场产品内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私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优秀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发展文化街区、文化景区(点)、文化展馆、文化演艺等,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促进文化消费。扩大道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展览、文艺精品演艺、文创产品、文化赛事活动的宣传力度,培育文化演艺消费、文创产品消费平台、文化街区等文化消费聚集区,促进全区文化消费。
专栏2 文化产业创新工程
1.文化旅游培育项目。
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军民合作饭店、烈士陵园、龙王山遗址公园、华阳革命标语、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古石桥碑、黄鲍闸、红九师政治部旧址、悬空寺遗址、革新袁家老宅、中共荆钟京县委旧址、九十九间屋。
打造一批文化旅游街区:仙居老街、“印象荆楚”历史文化街区、石桥驿“荆楚古商贸”文化街。
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子陵铺镇华阳村、八角村、南桥村、美满村,石桥驿镇石桥驿村、上泉村、新集村、象河村,仙居乡双泉村、三泉村、簇联村,栗溪镇栗溪村、大泉村、插旗村,马河镇院子河村、铁坪村、马咀村,牌楼镇来龙村。
2.奥游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奥游总部大厦、中科院计算机所网络安全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中心、专家人才公寓、星级酒店、智慧社区、配套商业中心等。
3.厚东文化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推进众创空间及汉字博物馆、厚东观光园的建设,配套建设小吃一条街,引入多家艺术品投资公司、拍卖公司,成立艺术品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完善服务点、生态停车场建设。
(三)优化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1.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健全全区旅游服务体系。依托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线上的乡镇和重点景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依托沿线的村湾、一般景区设立旅游服务点。在各服务中心和服务点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推进信息咨询点的标准化建设。通过人工咨询服务、多媒体触摸屏、旅游图文和音像资料等方式,向游客传播全区旅游信息,方便游客出行。
提高旅游交通便捷性。依托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三条旅游轴线,以风景道建设为契机,串联沿线的乡镇、美丽乡村和景区(点),完善风景道至景点的连接公路,完善沿线的服务点、停车场、标识标牌、智能导览系统等。择机开通荆门—石桥驿—仙居—栗溪—马河—荆门、荆门—圣境山二条旅游专线巴士。
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全区旅游接待场所的厕所按照旅游厕所标准建设,实现全区4A级以上景区至少拥有一个AAA级旅游厕所,其他旅游景区、美丽乡村旅游点、特色街区等旅游场所的旅游厕所达到A级以上标准。
优化旅游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所有景区(点),均按照A级景区标准增设引导标识和导览图,配备导游,提供有针对性的导游解说服务。有条件的景区、美丽乡村旅游点应配备电子导览系统。制作东宝全域旅游全景图、全域旅游导览手册,并在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旅游信息咨询点等地免费提供。
加大旅游便民惠民力度。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部手机游东宝服务业务。逐步推进全区旅游景点免费或分时段免费开放,通过经济激励、利益补偿、政策倾斜等措施,鼓励旅游景区(点)对全区居民免费开放,提高东宝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居民幸福指数。向荆门市民发放旅游优惠券或旅游门票,开展旅游惠民活动。
2.优化旅游商业配套设施
严格贯彻落实旅行社、酒店、民宿、旅游购物场所等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引导全区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对标提升。
优化旅游住宿结构。大力发展主题酒店、特色民宿、露营地等住宿产品;对城区酒店进行系统提升改造,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主题酒店;在荆门城郊、环圣境山乡村度假带、荆襄古道、荆北乡村游憩度假带沿线,重点发展特色民宿、露营地等业态,推广来龙共享民宿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引导乡村民宿度假设施的规模化发展,形成配套完善、布局合理、质量优化的多样化住宿接待体系。
打造东宝特色餐饮。建立酒店主题餐厅—特色餐厅—地方特色小吃店等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培育特色餐饮街区,提升改造老莱子美食街,高起点规划建设好金龙泉啤酒街,在稳步发展传统餐饮业态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时尚的餐饮业态。
丰富旅游商业业态。积极引导文化型生活馆、主题场馆、主题生活超市、特色文创商店等商业业态,升级旅游消费。
3.强化旅游安全保障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服务。加强旅游安全意识培训,在圣境山旅游度假区、各旅游景区(点)及美丽乡村等服务点开展旅游安全意识普及培训;完善景区(点)、乡村等危险地段的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并定期检查维护;在旅游集散中心、文体中心、景区游客中心设立紧急救助点,并配备专业医务人员;加强医务人员的紧急救助知识专项培训。
完善旅游投诉保障服务。加强全区旅游投诉热线12345和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广,积极处理旅游投诉,让游客放心游东宝。
4.促进旅游市场消费
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投资和运营环境,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企业办事便捷度。专门设立旅游项目发展资金,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支持一批支撑全区旅游发展的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旅游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活动及文化演艺内容,培育夜游市场,增加旅游时间,激发旅游者的消费热情。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合理降低旅游消费成本。
专栏3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1.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子陵铺镇、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镇、马河镇和圣境山滑翔基地旅游服务中心,提升圣境花谷游客中心,主要建设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生态停车场、转运车站,且WiFi全覆盖。
2.旅游标识牌标准化建设项目。在高速出入口新增旅游引导标识牌;规范建设北部旅游环线上的道路交通指示牌、景点提名牌、景区解说牌、安全指示牌、温馨提示牌、环境解说牌等。
3.开通旅游公共交通专线项目。开通东宝城区—子陵铺镇—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镇—马河镇—东宝城区旅游公交大环线;开通东宝城区—圣境山旅游公交旅游副线,方便游客出行。
4.旅游厕所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全区A级以上标准旅游厕所50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至少有一个AAA级旅游厕所,其他景点、服务点、美丽乡村全部达到A级旅游厕所建设标准。
5.旅游住宿品质提升项目。一是建设圣境山自驾营地、马河自驾营地、栗溪自驾营地、仙居自驾营地。二是在圣境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仙居乡旅游度假区分别建设2~3家高品质度假酒店。三是制定全区特色酒店、乡村民宿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对全区酒店、民宿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管理。四是引入市场管理主体根据乡镇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特色主题民宿。五是制定住宿业服务培训计划,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意识培训。
6.旅游餐饮品质提升和建设项目。一是规范旅游场所的餐饮管理,提升改造老莱子美食街,高起点规划建设金龙泉啤酒街。二是制定旅游餐饮业服务培训计划,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意识培训。三是根据景区(点)、乡镇文化特色引导发展飞行餐厅、特色食疗坊、十味坊等主题餐厅。
(四)加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1.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全区形成“一核二区一环”旅游格局。
一核是指圣境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依托圣境山生态环境及城郊区位优势,山上区域重点发展以滑翔伞为特色的户外运动,山下依托乡村、特色农业,发展环圣境山乡村休闲度假带,依托滑翔基地的建设,将圣境山打造成为集运动健身、旅游观光、文化创意、农业休闲、乡村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
二区是指荆门老城休闲区和长宁休闲文化旅游新城区。老城休闲旅游区应按照开放型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对老城区进行提升改造,增加城区休闲功能,增设休闲游憩活动空间,美化公共环境,打造“古韵·荆门”城市形象。重点依托文化宫、民主街、中天街、南熏门、凤鸣门、文运桥、来龙桥、惠政桥和象山大道、白云大道的保护改造,合理增设文化业态,打造“印象荆楚”历史文化街区。长宁休闲文化旅游新城区以文体产业为依托,以公共服务为支撑,完善新城休闲空间,培育消费聚集区,打造集旅游集散、文化体验、商务会展、运动健身、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新城区。
一环是指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即连接G207—石桥驿—仙居—栗溪—马河—城北快车道形成的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线,串联起子陵铺、石桥驿、仙居、栗溪、马河等乡镇,以及龙泉公园、军民合作饭店、龙凤山公园、东宝公园、龙王山遗址公园、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古石桥碑、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农村支部—永盛集支部旧址、象河景区、象河湿地公园、仙居老街、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香炉溪景区、香龙洞景区、北山红色旅游区、仙人岩景区、插旗山景区、琵琶洲景区、青林寨景区、沙滩河景区、钱河湿地公园、蜜蜂博物馆等景区(点)。
2.塑造区域文旅品牌
区域品牌:塑造“东宝圣境山·世界滑翔地”目的地形象。
品牌景区:将圣境山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圣境花谷提档升级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支持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仙居老街、象河湿地公园、青林寨景区、钱河湿地公园、插旗山景区、仙人岩景区、龙凤山公园、东宝公园、蜜蜂博物馆等按照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并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鼓励引导龙王山遗址公园、象河景区、香龙洞景区、香炉溪景区、北山红色旅游景区、琵琶洲景区、沙滩河景区按照国家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
品牌小镇:以荆襄古道为轴线,依托圣境山滑翔运动,将子陵铺镇打造为运动休闲旅游小镇;依托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等红色景点,将石桥驿镇打造为红色文化旅游小镇;依托仙居老街红色文化,将仙居乡打造为以乡村度假为特色的红色旅游小镇;依托山地生态资源,将栗溪镇打造为生态休闲旅游小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将马河镇打造为森林康养小镇;依托特色农业种植,将牌楼镇打造为农业休闲旅游小镇。
品牌乡村:重点引导子陵铺镇金泉村、四坪村、柏坪村、华阳村、新庙村、美满村、万家坪村,石桥驿镇花园村、上泉村、象河村、灯塔村、普坪村,仙居乡双泉村、三泉村、何家村、发旺村、促联村,栗溪镇插旗村、裴山村、花屋场村,马河镇钱河村、铁坪村、马咀村、三里岗村,牌楼镇来龙村、泗水桥村等按照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品牌线路:依托圣境山滑翔基地发展滑翔专项运动线路;围绕乡村休闲度假主题,培育“探秘荆北”乡村度假游线路;依托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中共荆门县第一个农村支部—永盛集支部旧址、仙居老街红九师政治部旧址、天星寨革命烈士纪念碑、百子堂、大瓦屋(中共荆钟京县委旧址),培育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依托栗溪、马河森林生态资源,培育森林康养度假线路。
品牌节庆:围绕圣境山滑翔持续举办圣境山飞行节;围绕东宝梁山调举办梁山调戏剧艺术文化节;围绕东宝美食策划举办“寻味荆北”美食节;围绕乡村游策划举办东宝“最美乡村”评选活动。
品牌赛事:围绕圣境山滑翔举办圣境山国际国内滑翔赛、圣境山徒步登山大赛;围绕东宝梁山调开展戏剧艺术比赛;依托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线,举办乡村马拉松赛、乡村骑行赛。
品牌住宿:按照5星级酒店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酒店;按照4星级、3星级酒店标准提档升级一批主题酒店;按照民宿甲级、乙级、丙级标准建设一批特色民宿。
品牌餐饮:扶持建设主题酒店餐厅、特色餐厅、地方特色小吃店,构建起旅游餐饮服务体系;依托东宝特色农产品,创新推出东宝“绿色农家菜”;围绕柴火灶、仙居麦酱、栗溪香熏肉、葛圆等东宝特色,挖掘东宝乡土美食。
品牌商品:围绕文物资源推出龙王山遗址文物盲盒、文创包装盒等产品;围绕非遗资源推出仙居麦酱、八角雪枣、石碾米、太师饼、矮子馅饼、上清丸药品等产品;围绕农业资源推出中药材、番茄、香菇、蜂蜜、小龙虾、茶油、柑橘、八月瓜、茶叶、香熏肉、葛圆等农特产品。
3.推进全域景区建设
以圣境山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加快圣境山滑翔基地、圣境花谷二期及环山乡村休闲度假带的建设步伐。优化提升龙泉公园、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仙居老街、象河湿地公园、青林寨景区、钱河湿地公园、插旗山景区、仙人岩景区、龙凤山公园、东宝公园、蜜蜂博物馆等,加快龙王山遗址公园、象河景区、香龙洞景区、香炉溪景区、北山红色旅游景区、琵琶洲景区、沙滩河景区建设,力争新增1家4A级旅游景区、1家以上3A级旅游景区。此外,以圣境山滑翔为核心吸引物,带动环圣境山乡村休闲度假带发展,拉动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沿线景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及旅游景区(点)发展。
4.推动风景廊道建设
按照旅游风景道要求,建设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三条风景廊道,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沿线乡镇、村落、景区(点)发展。对廊道沿线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和管控,完善沿线旅游驿站、绿道、观景点、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开通专线旅游巴士,实现沿线乡镇、乡村、景区(点)互通互联。
5.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完善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制造和营销产业链。围绕东宝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科普绘本、文物盲盒、文化书签、卡通玩偶、系列主题食盒等特色文创商品;围绕东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农业,鼓励企业对农副产品、中草药进行深加工,开发花卉精油、香薰、糖盒、食品糕点、调味品等特色商品;围绕滑翔特色体育,开发滑翔、露营、马拉松等相关运动的配套服饰和装备;围绕荆门市旅游景区(点),编制旅游攻略、游记等图书,制作明信片、宣传画册等商品,彰显东宝特色。
6.打造优质娱乐项目
在景区(点)、特色商业街区等展示(展演)道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互动娱乐;在圣境山景区开展常态化滑翔飞行等体验性娱乐活动,延长游览时间,拉动旅游消费。
文艺精品演艺进景区(点)、乡村、特色街区。鼓励梁山调、东宝民歌、沮漳皮影、仙居唢呐、坐丧鼓、栗溪麒麟舞等非遗传承人建立专业的表演团队,在保留传统表演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常态化表演。
丰富生态型娱乐项目,合理增设设施类娱乐项目。依托东宝区的山林、田园、峡谷资源,增设森林徒步、森林越野、峡谷溯溪、田园骑行、摸鱼抓虾、农事体验类娱乐项目。依托景区(点)、乡村、特色街区的场地条件,适当增设滑草、乡村小火车、萌宠乐园、丛林过山车、乡村影视厅等娱乐项目。
7.美化城乡旅游环境
美化城镇环境。重点整治城区和子陵铺镇、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镇、马河镇、牌楼镇,对临街建筑风貌和乱搭乱建现象进行管控,规范户外广告设施、招牌、标牌,引导特色店招;美化城镇景观,适当增加文化景观小品。
美化乡村环境。重点整治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旅游景观走廊沿线村庄的公共环境卫生,利用乡村特有的陶罐、农具车或废弃的轮胎等乡土器具,打造乡村特色景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湾交通及市政设施;引导村民建设美丽庭院,鼓励村民适当增加生态型院墙、休憩区域、种植区域等。与此同时,引导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农家乐,并将其纳入旅游配套服务中,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美化风景廊道沿线环境。对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旅游景观走廊沿线受到破坏的生态景观进行生态修复;在道路沿线种植色叶树和花卉植物以美化环境,并适当增加文化景观小品,美化三条风景廊道沿线景观。
规范经营管理。引导城镇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经营者进入集贸市场、生活超市等场所经营;引导城镇商户有序开设不同场景的户外特色商店;引导乡村售卖特色农产品。
规范环境管理。乡村、集镇、城区分级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制定垃圾清扫、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专栏4 旅游产品创新工程
1.圣境山滑翔基地建设项目。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滑翔伞主题餐厅、滑翔俱乐部、滑翔主题酒店、滑翔伞培训基地、滑翔伞展示馆等。
2.环圣境山乡村度假带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圣境小镇、圣境山影视基地、动物家园、楚味民俗文化园、康养中心、康养度假酒店、稻田民厝、圣境山自驾营地、滑雪滑草、圣境花谷二期研学基地及九龙谷度假山庄、圣境山体育公园、运动廊道、美丽乡村、乡村社区等。
3.旅游风景道建设项目。一是重点建设荆襄古道、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门—圣境山三条风景道沿线村湾、景区(点)的旅游服务点以及服务点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巴士车站等。二是种植色叶树种和花卉植物。三是规范化提升建设荆襄古道、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门—圣境山三条廊道沿线交通指示牌、景点提示牌、全景解说牌、安全警示牌、温馨提示牌等标示导览系统。四是编制风景道沿线农业产业规划,引导沿线村湾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五是制定东宝区农家乐、民宿建设标准及管理规范,引导风景道沿线发展农家乐、农庄,形成消费集群。
4.荆门-圣境山空中景观走廊建设项目。提档升级原有健身步道,拓展居民活动空间。建设内容包括高架步道、贴地步道、景观工程、绿化工程、室外排水等,并配套建有旅游公厕、服务驿站、景观平台等。
5.系列旅游景区(点)提升改造和建设项目。提升改造龙泉公园、圣境花谷、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仙居老街、象河湿地公园、青林寨景区、钱河湿地公园、龙凤山公园、东宝公园、蜜蜂博物馆等,加快圣境山滑翔基地、插旗山景区、仙人岩景区建设,推动龙王山遗址公园、象河景区、香龙洞景区、香炉溪景区、北山红色旅游景区、琵琶洲景区、沙滩河景区建设。
龙泉公园提升项目。完善游客中心功能;适当增设旅游商店;沿水域增设防护设施;策划非遗、文艺表演进景区,定期在景区举办活动。
圣境花谷提升项目。按照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完善圣境花谷游客中心服务功能、景区内外部标识系统、生态停车场,建设荆门名品展示馆、研学基地、茶艺博物馆、康养中心、丛林穿越、玻璃水滑、亲子主题乐园、花卉深加工、农耕乐园等。
6.乡村旅游点建设项目。按照AA级旅游景区标准,重点建设子陵铺镇金泉村、四坪村、柏坪村、华阳村、新庙村、美满村、万家坪村,石桥驿镇花园村、上泉村、象河村、灯塔村、普坪村,仙居乡双泉村、三泉村、何家村、发旺村、促联村,栗溪镇插旗村、裴山村、花屋场村,马河镇钱河村、铁坪村、马咀村、三里岗村,牌楼镇来龙村、泗水桥村等。修缮和保护传统古民居、文化遗址,整治村落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建设旅游服务点、生态停车场、村史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红色文化展馆、手工艺体验馆、农产品交易园、旅游标识标牌等。
7.特色街区建设项目。重点建设荆门“印象荆楚”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馆、民主街、中天街、南熏门、凤鸣门、文运桥、来龙桥、惠政桥和象山大道、白云大道)、仙居红色文化街、石桥驿荆楚“古商贸”文化街,在特色街区适当增设梁山调演艺馆、沮漳皮影剧场、民俗演艺馆、栗溪陶器手工坊、石碾米坊、荆楚大漆修饰坊、文创商店、主题餐厅、主题书店、特色水吧、文化展示馆、小型表演厅等业态,营造文化街区商业氛围。
8.长宁新城区旅游功能提升项目。按照3A级景区标准提升东宝公园、龙凤山公园、欢乐世界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品质;在文体中心适当增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店、休闲茶吧、咖啡厅等商业设施;策划非遗、文艺表演定期在东宝剧院举办活动。
(五)强化公益体育事业建设
1.强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
加大东宝羽毛球馆、游泳馆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省、市羽毛球队和游泳队训练的后勤保障设施,将东宝羽毛球馆打造成为湖北省羽毛球队训练基地、荆门市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心,将东宝游泳馆打造成为湖北省游泳队训练基地、荆门市青少年游泳训练中心。积极举办高水平的羽毛球、游泳赛事,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扩大东宝羽毛球运动、游泳运动的影响力。
加强乡镇、村(社区)文体广场的维护和管理,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做好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和提档升级,丰富群众体育活动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支持乡镇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改善全民运动健身环境和条件。
2.加快发展羽毛球运动
创立羽毛球赛事IP。与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羽毛球赛事机构合作,策划特色精品赛事,提高东宝羽毛球运动知名度。
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羽毛球赛事。依托东宝羽毛球馆,承办专业性羽毛球赛事,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参与羽毛球运动,努力将东宝建设成“羽毛球之乡”。
促进羽毛球运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羽毛球用品制造企业和一批成长型羽毛球小微企业,并支持羽毛球赛事运营、技能培训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羽毛球+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羽毛球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引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业态,促进羽毛球产业的创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多元参与、有效竞争的赛事转播格局;支持开发与羽毛球运动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网络游戏、羽毛球题材动漫和影视作品;积极发展“羽毛球+文旅”,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集羽毛球培训、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羽毛球文化产业园。
3.积极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坚持举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足球、气排球、门球、游泳、太极拳、射箭、风筝、健身跑、越野跑、广场舞、健身操、健美、棋牌、农趣田径等全民健身赛事,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促使全区人民体质明显增强,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5%以上。每年举办不少于1次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不少于3次单项全民健身赛事。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校运动会。鼓励幼儿园开展亲子运动会。
4.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各级体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全区常住人口千分之三以上,确保全区每村(社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8-11名。
专栏5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区文体中心提升项目。一是策划举办特色精品赛事,积极申办省市级赛事活动,定期举办全区性群众体育赛事;二是优化羽毛球馆、游泳馆等体育场馆租用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2.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按照《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标准》,全面对标提升乡镇、村(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确保管理有序、达标开放、维护及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达到人均室外体育用地0.3平方米以上,人均室内体育用地建筑面积0.1平方米以上。
3.全民健身步道建设。依托荆门-圣境山、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等,在全区境内建设不少于300公里的健身步道,完善步道沿线的旅游标识标牌、休息座椅和旅游厕所,局部路段应配置自助饮水系统。
(六)加快特色体育产业发展
1.做强做大圣境山滑翔产业
加快圣境山滑翔基地建设,完善国际滑翔伞训练和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建立滑翔伞运动行业标准,积极培育滑翔伞及其产业发展相关人才。
完善圣境山旅游咨询、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发展以滑翔伞运动为特色的滑翔专项旅游,研发创意旅游商品,举办滑翔伞国际交流会议。
发展以滑翔伞运动为特色的设计研发、商务会展、教育培训、医疗、加工制造等行业,打造滑翔特色国家体育运动产业园区,引进滑翔伞装备制造业落户东宝。
2.引导发展户外休闲运动产业
在圣境山、荆北仙居—栗溪—马河一带,利用山岳景观发展以山地运动、山地越野、野外露营、峡谷溯溪、森林探秘为主的户外运动;在象河水库,仙居南北河水库、仙居河、沙滩河、钱河,利用水资源发展以水上游船、峡谷漂流、滨水娱乐为主的户外运动;在牌楼、子陵铺、石桥驿和仙居,利用乡村田园资源发展以徒步、骑行、拓展为主的户外运动;在仙居,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以军事拓展为主的户外运动。
3.发展滑翔、马拉松赛事、射箭、放风筝等特色健身运动
在圣境山及环山度假带,大力发展航空运动及户外休闲运动,并组织开展射箭、放风筝等运动休闲赛事;推进全区环山、滨水、乡村、田园健身步道或绿道建设,举办主题马拉松赛事,完善马拉松赛事运营与管理,培育多元化马拉松运动产业市场主体;促进滑翔、马拉松、射箭、放风筝等赛事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4.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根据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引导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赛事,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优先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通过新闻和媒介宣传,营造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赛事和滑翔伞、马拉松健步跑等特色体育运动的良好消费氛围,引导群众参与体育消费,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专栏6 体育产业培育工程
1.圣境山滑翔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飞行大楼、停机库、降落场、滑翔伞俱乐部、滑翔伞训练基地、滑翔伞国际会议交流中心。
2.圣境山体育公园及足球公园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两片足球场、两片多功能运动场、若干健走道等体育设施。
3.国家体育运动产业园区培育项目。制定全区体育运动装备品牌招商优惠政策,引进滑翔伞设计、配套装备、组装旋翼机、三角翼机生产等企业入驻。
(七)推动智慧文旅体建设
1.完善智慧文化服务功能
搭建“云上东宝”智慧信息平台,完善全区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和资源保护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角度、多方式展示东宝文化遗产及文化节庆活动。
2.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能力
搭建“一键游东宝”旅游大数据平台,推进全区景区(点)智慧化服务;建立自助导览系统,实现全区内WiFi全覆盖;运用三维全景虚拟现实、三维建模仿真、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建成数字虚拟景区,实现“自助游东宝”。
3.丰富智慧健身服务类型
推动“全民健身e家”项目建设,健全科学健身云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全区体育场馆活动门票预订系统、赛事活动发布系统和经营服务统计系统,完成全区市民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户外体育健身设施、室内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智能化服务。
专栏7 智慧文旅体设施提升工程
1.智慧文化设施提升项目。一是依托“云上荆门”网络平台,搭建“云上东宝”信息平台,完善区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现区级文化场馆的线上服务,并搭载直播、教学、视频、服务点评等功能,开设“非遗进万家”专题板块,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大讲堂”,传播非遗文化。二是为文化展示馆配备AR设备、360°全景一体机,多角度展示东宝特色文化,为游客提供文创商品。
2.智慧旅游设施建设项目。一是依托“一键游荆门APP”进一步完善“一键游东宝”的交通、旅游景区(点)介绍信息及实时游客量监控数据、旅游餐饮、住宿、旅游预订支付等信息,合理引导游客消费,提升旅游舒适度;设立应急指挥系统,实现游客滞留热点地区的实时统计与监控、流量超限自动报警;建立自助导览系统,提供智能停车场、负氧离子指数、鲜花观赏指数信息发布等旅行服务;建立景区投诉及游客互动平台。二是完成A级以上景区智慧系统建设和数字虚拟景区建设。
3.智慧体育建设项目。一是建设全区“全民健身e家”APP平台,用于全区体育场馆预订、赛事活动预告、活动报名、服务质量投诉、服务建议收集、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导览。二是建设智慧体育公园,主要建设智能健身步道、智能户外健身路径、智能体测、自助体育用品租赁柜、AI跑步机、智能无人便民店、智能清扫车、智能灯光等。
(八)引导产业深度融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文化与旅游融合
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进文化演艺、文化展示进景区、乡村、文化街区,策划全时段文化活动项目,丰富旅游活动;鼓励开展文化故事、文艺戏剧、小品、舞台剧的创作;在圣境山、东宝老城“印象荆楚”历史文化街区、仙居红色文化街、石桥驿“古商贸”文化街、东宝文体中心等地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运用龙王山遗址出土文物图案、沮漳皮影戏等非遗文化,开发创作文创商品;建设龙王山遗址公园文化型景区和民俗展示馆;提炼道源文化、梁山调戏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景观小品打造、餐饮购物娱乐设施等方面。
2.体育与旅游融合
依托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三条旅游轴线,通过开展山地运动、山地越野、野外露营、峡谷溯溪、森林探秘、水上游船、峡谷漂流、乡村徒步、骑行、户外拓展等运动或活动,不断丰富户外运动产品;结合滑翔运动和羽毛球运动两大体育特色,通过举办相关大型活动赛事和设计一批以滑翔运动、羽毛球运动为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不断提升体育旅游消费品质,拓展体育旅游消费空间,培育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3.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
结合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意农业,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农园、农庄、主题民宿和“旅游名村”。
依托全区山、水、乡村、田园资源,引导乡镇、村根据当地特色,重点培育发展1—2种特色林果蔬菜,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在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线两侧,营造创意农业景观。在环线道路沿线的稻田内,通过艺术种植农作物、增加景观小品和步道等形式,提升稻田景观;在果园内通过搭配种植色叶树种、增加景观小品等形式,提升果园景观。
依托东宝红皮萝卜、葡萄、油菜花、柑橘、八月瓜等特产,建立特色休闲农业园。依托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旅游风景道沿线特色农业,建设主题农园、休闲农庄。
4.商贸会展与文化、旅游融合
在荆门老城休闲区和长宁新城区培育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特色街区,引导文创商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东宝特色的系列文创旅游商品,将东宝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到文创旅游用品设计与开发中。引导圣境山滑翔赛、现代农业展销会等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支持设立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5.村镇建设与旅游融合
将东宝城区建设成为荆门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形象展示窗口。加快仙居乡集镇的镇景融合,提升仙居老街和仙居河湿地公园的游览功能,完善旅游服务及旅游配套。将栗溪镇、马河镇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型乡镇,做好旅游服务配套。将子陵铺镇金泉村、石莲村、南桥村、八角村,石桥驿镇花园村、普坪村,仙居乡双泉村、黄聂村、三泉村、促联村,栗溪镇栗溪村、插旗村,马河镇钱河村、铁坪村、三里岗村,牌楼镇来龙村、泗水桥村、江湾村、杨冲村等建设成为服务型乡村;将子陵铺镇金泉村、四坪村、柏坪村、华阳村、新庙村、美满村、万家坪村、石桥驿镇花园村、上泉村、象河村、灯塔村,仙居乡双泉村、三泉村、何家村、发旺村、促联村,栗溪镇插旗村、裴山村、花屋场村,马河镇钱河村、铁坪村、三里岗村、马咀村,牌楼镇来龙村、泗水桥村等建设成为景点型乡村,丰富旅游活动,美化乡村环境,完善乡村配套,发展主题乡村休闲游,实现乡村振兴。
(九)健全市场治理体系
坚持培育和监管并重,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治理体系。
1.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和体育市场主体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及体育投资,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骨干文化、旅游和体育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
2.强化监管机构能力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
完善文化、旅游和体育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适时开展市场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快建立智慧监管平台。加强传统文化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和体育市场的健康监测及管理;建立旅游景区(点)、旅行社、旅游住宿业、旅游购物等标准的监督实施机制,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治理。
五、“十四五”时期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东宝区文化、旅游和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将“十四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切实行使公共文化重要政策和发展规划制订、重大项目决策、督查评估等工作职责,每年召开全区工作协调会议不少于2次;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加强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
(二)产业政策保障
1.加强政策引导
全面落实国家及湖北省、荆门市有关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符合东宝实际的引导性措施和扶持奖励办法。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文化、旅游和体育业的扶持,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纳入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整合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本,盘活闲置资产,保障重大项目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与市场化运营。
2.落实用地政策
将发展文化、旅游、体育的建设用地纳入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先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体育工程、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园区用地、重大文化、旅游和体育项目新增建设用地。
3.出台常态化激励政策
出台激励措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利用社会力量提升文化、旅游和体育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三)智力支撑保障
1.建立东宝区文化、旅游和体育行业专家智库
组建东宝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专家智库,建立高级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建立文化、旅游和体育人才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依托专家智库,高质量地开展文化、旅游和体育等行业发展规划咨询、学术交流与行业研讨活动,为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项目建设及引导性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和把关。
2.全面培育与聚集行业人才
依托荆门市高等院校,建立起由专业院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组成的教育培训网络,深化政、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服务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原则,加快构建文化、旅游和体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鼓励文化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区内创作创业,设立创客基地。
(四)财政金融保障
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对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要优先供给与保障。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行政成本。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文化、旅游和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品牌打造、旅游宣传促销、重点项目建设、信息化应用研发等。通过设立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基金等形式,扶持文化、旅游和体育龙头企业以及新兴业态的发展,推动该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全面吸收社会资本
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运行规则,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打破行业壁垒,吸引外地大型企业、投资商进入东宝区开发大型文化、旅游和体育项目。扶持本土文化、旅游和体育企业做大做强。
3.支持文化、旅游和体育金融创新
加大对文化、旅游和体育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引进社会资本组建文化、旅游和体育投融资公司,为文化、旅游和体育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文化、旅游和体育企业,探索通过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商标专用权等方式融资。加强与知名旅游互联网公司、本地金融企业深度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文化、旅游和体育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探索。
(五)其他保障措施
通过文化、旅游和体育智慧平台的建设,全面监督管理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的运营情况,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方面的信息咨询和预约服务,提高市民和游客出行便捷度。常态化组织评选全区“文化、旅游和体育行业创新大奖”,开展全区“创客创业大赛”,营造全行业积极创新的氛围。(完)
附件:
荆门市东宝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拟)开工时间
建成年限
总投资(万元)
进展情况
1
东宝文体中心提升项目
提升
续建
优化完善文体中心内部配套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增至33万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
2021
2025
50000
续建
2
奥游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新建
计划总投资14亿元,征地350亩,位于长宁新城,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投资6亿元,征地110亩,主要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含企业总部大楼、商业街,网络游戏产业示范基地、网络安全运营中心、科技研发实验室、科创孵化中心、人才创新培养基地等,配套人才公寓及社区。二期计划投资8亿元,征地240亩,建设综合性配套社区。
2021
2025
140000
策划阶段
3
厚东文化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
提升
续建
重点推进众创空间及汉子博物馆、厚东观光园建设。配套小吃一条街,加速餐饮文化业发展,招商引入多家艺术品投资公司、拍卖公司,成立艺术品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开展大型拍卖和艺术品交易活动,完善服务点、生态停车场建设。
2021
2023
10000
续建
4
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提升
新建
1.建设圣境山滑翔基地,重点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飞行大楼、停机库、降落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滑翔伞主题餐厅、滑翔伞俱乐部、滑翔伞主题酒店、滑翔伞展示馆等。
2.建设环圣境山乡村度假带,重点建设圣境小镇、圣境山影视基地、动物家园、楚味民俗文化园、九龙谷度假山庄、康养中心、稻田民宿、圣境山自驾营地、滑雪滑草、圣境花谷二期研学基地及康养中心、圣境山体育公园、运动廊道、度假酒店等。
2021
2025
100000
前期推进
5
系列旅游景区(点)提升建设项目
提升
新建
1.提升改造龙泉公园、圣境花谷、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仙居老街、青林寨景区、钱河湿地公园、龙凤山公园、东宝公园、蜜蜂博物馆等,
2.加快圣境山滑翔基地、插旗山景区、仙人岩景区建设,推动龙王山遗址公园、象河古遗址公园、象河景区、香龙洞景区、香炉溪景区、北山红色旅游景区、琵琶洲景区、沙滩河景区建设。
2021
2025
1000000
策划阶段
6
乡村旅游点建设项目
提升
新建
突出一村一品特色,重点建设子陵铺镇金泉村、四坪村、柏坪村、华阳村、新庙村、美满村、万家坪村,石桥驿镇花园村、上泉村、象河村、灯塔村,仙居乡双泉村、黄聂村、三泉村、何家村、促联村,栗溪镇插旗村、裴山村、花屋场村,马河镇钱河村、铁坪村、马咀村、三里岗村,牌楼镇来龙村、泗水桥村、江湾村、杨冲村。
2021
2025
10000
策划阶段
7
特色街区建设项目
提升
新建
重点建设“印象荆楚”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宫、民主街、中天街、南熏门、凤鸣门、文运桥、来龙桥、惠政桥和象山大道、白云大道)、仙居红色文化街、石桥驿荆楚“古商贸”文化街、老莱子美食街、金龙泉啤酒街。在特色街区适当增设梁山调演艺馆、沮漳皮影剧场、民俗演艺馆、栗溪陶器手工坊、石碾米坊、荆楚大漆修饰坊、文创商店、主题餐厅、主题书店、特色水吧、文化展示馆、小型表演厅等业态,营造文化街区商业氛围。
2021
2025
2000000
策划阶段
8
长宁新城区旅游功能提升工程
提升
新建
1.完善区文体中心的旅游服务功能,在文体中心适当增设旅游商店、休闲茶吧、咖啡厅等商业设施;策划非遗、文艺表演活动,定期在东宝剧院举办;2.建设龙凤山公园;3.提升东宝公园、水上世界景点品质;4.建设长宁新城体育公园。
2021
2025
50000
续建
9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提升
新建
1.建设子陵铺镇、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镇、马河镇和圣境山滑翔基地旅游服务中心。2.建设龙王山遗址公园、石桥驿花卉走廊、仙居红色教育基地、香龙洞景区、香炉溪景区、插旗山景区、青林寨景区、琵琶洲景区、沙滩河景区等景区游客中心。3.建设栗溪插旗山露营地、圣境山自驾营地、马河自驾营地、栗溪自驾营地、仙居自驾营地等特色住宿。4.建设高速出入口的旅游引导标识牌,规范建设北部旅游环线上的旅游标识体系。5.建设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襄古道、荆门—圣境山旅游风景道,并开通市区-子陵铺—石桥驿—仙居—栗溪—马河—市区旅游公交大环线和东宝区圣境山旅游公交旅游专线。6.新建、改建全区旅游接待场所的A级旅游厕所50个,4A级以上景区至少拥有一个AAA级旅游厕所。
2021
2025
100000
策划阶段
10
旅游风景道建设项目
提升
新建
1.重点建设荆襄古道、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门—圣境山三条风景道沿线村湾、景区(点)的旅游服务点,服务点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巴士车站等。2.沿线种植色叶树种和花卉植物,建设观景平台、停车位。3.规范化提升建设荆襄古道、荆北乡村游憩度假环、荆门—圣境山三条廊道沿线交通指示牌、景点提名牌、全景解说牌、安全警示牌、温馨提示牌等标识导览系统。4.编制风景道沿线农业产业规划,引导沿线村湾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休闲农业;5.制定东宝区农家乐、民宿建设标准及管理规范,引导风景道沿线发展农家乐、农庄、特色民宿,形成消费集群。
2021
2025
500000
策划阶段
11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提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对已建体育健身活动场所进行维护,及时维修、更换损坏设施;2.提升村级文体广场及社区运动健身中心建设标准,并配备健身器材、运动休闲座椅等;3.在全区境内建设300公里健身步道,配套建设步道旅游标识标牌、休息座椅等。
2021
2025
30000
续建
12
东宝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大数据平台项目
提升
新建
智慧文化:重点建设提升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数字非遗馆、“云上东宝”网络平台。
智慧旅游:重点依托“一键游荆门APP”建立东宝自助导览系统、景区呼叫中心、景区投诉及游客互动平台、应急指挥系统和A级景区智慧系统建设。
3.智慧体育:重点建设东宝区“全民健身e家”APP平台、智慧文体中心、智慧体育公园。
2021
2025
5000
续建
13
荆门-圣境山旅游景观走廊
提升
新建
在东宝山-西宝山-黑山-圣境山建设旅游景观走廊,提档升级原有健身步道,拓展市民活动空间。建设内容包括高架步道、贴地步道、景观工程、绿化工程、室外排水等,并配套建有旅游公厕、服务驿站、景观平台等。
2022
2030
300000
策划阶段
14
来龙村共享民宿二期建设项目
主要建设主入口、共享民宿二期、民俗文化长廊、花鸟市场和特色民宿等。
2022
2025
8000
续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